问题描述
20 世纪 80 年代,IETF 发布 RFC791,即 IPv4 协议,标志 IPv4 正式标准化。在此后几十年间,IPv4 协议成为最主流的协议之一。无数人在 IPv4 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各种应用,并且对这个协议做了各种补充和增强,支撑起了今天繁荣的互联网。IP网络的发展是由业务和应用驱动的,IP协议要求每个网络终端都具有唯一的可寻址的IP地址。
然而,随着互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,以及 5G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,IPv4 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。在 2011 年,全球 IPv4 地址已经被 IANA 分配完毕。2011 年 2 月 3 日,IANA 宣布将其最后的 468w 个 IPv4 地址平均分配到全球 5 个 RIR(最后的5个A类IPv4地址段一次性地分配完毕),而后 IANA 再没有可分配的 IPv4 地址,以后获取可用的IPv4地址将非常困难,但是接入公网的用户和设备越来越多;
实践证明 IPv4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协议,它本身也经受住了 Internet 从少量计算机组网发展到目前上亿台计算机互联的考验。但该协议是几十年前基于当时的网络规模而设计的。在今天看来,IPv4 的设计者们对于 Internet 的估计和预想显得很不充分。随着 Internet 的扩张和新应用的不断推出,IPv4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;
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是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,特别是近十年来,更是爆炸式增长,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,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它。但正因为发展太快,IP 地址空间耗尽的问题迫在眉睫;
20 世纪 90 年代,IETF 推出很多技术来推迟 IPv4 地址耗尽发生的时间点,诸如 NAT 与 CIDR 等等。但是,这些过渡方案只能缓解 IPv4 地址不足产生的问题(诸如 缓解地址枯竭的速度 等等)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解决方案
部署 IPv6 是解决 IPv4 地址不足的最终方案。
IPv6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)是网络层协议的第二代标准协议,也被称为 IPng(IP Next Generation)。它是 IETF 设计的一套规范,是 IPv4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)的升级版本;
IPv4 地址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,这是当前 IPv6 替代 IPv4 的最大动力,IPv6 取代 IPv4 势在必行:
1)全球 IPv6 部署率显著增长;
2)主流软件、服务 IPv6 支持度提高;
3)全球 IPv6 用户数量猛增;
4)全球网络及域名系统 IPv6 部署情况;
原理简述
为解决 IPv4 地址短缺问题,IPv6 采用 128-bit 地址,海量的地址空间,满足物联网等新兴业务、有利于业务演进及扩展;
此外还重新设计协议,以解决 IPv4 协议的其他问题;
特性特征
在 IPv6 中,这些问题得到很好解决:
1)巨大地址空间:IPv6和IPv4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IP地址长度从原来的32位升级为128位。拥有海量的地址空间,满足物联网等新兴业务、有利于业务演进及扩展;
2)层次化地址结构:相较于 IPv4 地址,IPv6 地址的分配更加规范,利于路由聚合(缩减 IPv6 路由表规模)、路由快速查询;
3)即插即用:IPv6 支持 SLAAC(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,利用 IPv6 特性;DHCP 为有状态),终端接入更简单;
4)简化报文头部:简化报文头,提高效率;通过扩展报头支持新应用,利于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转发处理,降低投资成本;
5)安全特性:IPsec、真实源地址认证等保证端到端安全;避免 NAT 破坏端到端通信的完整性;
IPsec 最初是为 IPv6 设计的,所以基于 IPv6 的各种协议报文(路由协议、邻居发现等),都可以端到端地加密,当然该功能目前应用并不多。而 IPv6 的数据面报文安全性,跟 IPv4+IPsec 的能力,基本相同;
6)移动性:对移动网络实时通信有较大改进,整个移动网络性能有比较大的提升;
7)增强 QoS 特性:额外定义 Flow Label(流标签)字段,为应用程序者终端所用,针对特殊的服务和数据流,分配特定的资源;
灵活的扩展头
增强的邻居发现机制
易于部署。
能够兼容当前的各种应用。
方便用户的平滑过渡。
应用场景
新网络环境,IPv6 Network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