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描述
随着企业的发展,企业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,这对企业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更高的可靠性、更低的故障恢复时间、设备更加易于管理等。
传统的园区网高可靠性技术出现故障时切换时间很难做到毫秒级别、实现可靠性的方案通常为一主一备,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。同时随着网络设备的越来越多,管理将会变得越加复杂。
传统 STP 组网,两台汇聚交换机分别与接入层交换机构成三角形的二层环路,因此必须部署 STP 协议以消除环路。但是 STP 将阻塞网络中的接口,造成链路带宽无法充分利用。
解决方案
为构建可靠、易管理、资源利用率高、易于扩展的交换网络,引入交换机堆叠(Stack)、集群(CSS)技术。
注意事项
1)CSS 与 iStack 是华为命名。在思科中,采用其他命名。
2)该笔记将采用华为术语来记录笔记;
原理简述
Intelligent Stack,iStack
解释:
堆叠(iStack,Intelligent Stack):将多台支持堆叠特性的交换机,通过堆叠线缆连接在一起,从逻辑上变成一台交换设备,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数据转发。
场景:
iStack 针对华为盒式交换机。
Cluster Switch System,CSS
解释:CSS(Cluster Switch System,集群交换机系统),又称为集群,是指将两台支持集群特性的交换机设备组合在一起,从逻辑上组合成一台交换设备。
范围:
CSS 针对华为框式交换机,且仅支持两台设备。
特性说明
性能提升
使用堆叠、集群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,获得更高的转发性能、链路带宽。
1)核心设备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,同时转发流量。
2)汇聚到核心的所有链路使用链路聚合进行捆绑,均参与流量转发。
3)设备、链路利用率高。
性能提升:通过交换机堆叠,设备同时工作,充分提高链路带宽利用率,能够实现网络大数据量转发;
增强冗余
一台物理设备故障,其他设备可以接管转发、控制平台,避免了单点故障。
1)单台设备故障、链路故障不影响业务转发,流量将会被链路聚合负载分担到其他链路。
2)业务几乎感知不到中断。
提高冗余:冗余设备能够增加网络高可靠性;
简化管理
交换机多虚一:堆叠交换机对外表现为一台逻辑交换机,控制平面合一,统一管理,简化运维,方便管理。
逻辑设备之间使用链路聚合,无需再部署STP、VRRP。
降低了网络规划复杂度、设备配置复杂度
只需管理虚拟化之后的逻辑设备
转发平面合一:堆叠内物理设备转发平面合一,转发信息共享并实时同步。
1)交换机内部的表能够进行实时同步
跨设备链路聚合:跨物理设备的链路被聚合成一个Eth-Trunk端口,和下游设备实现互联。
1)跨设备的链路聚合,物理上的无环网络,无需再部署STP。
2)链路聚合中的链路全部有效使用,链路利用率100%。
简化拓扑:将多台支持堆叠特性的汇聚交换机部署堆叠,形成逻辑意义上的单台设备,从而简化网络拓扑;通过在汇聚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间部署链路聚合,可将拓扑进一步简化为“树形结构”,消除二层环路;
简化管理:在堆叠系统建立前,每台交换机都是单独的实体,有自己独立的 IP Address 和 MAC Address,对外体现为多台交换机,用户需要独立的管理所有的交换机;当堆叠建立后,堆叠成员对外体现为一个统一的逻辑实体,用户使用同个 IP Address 对堆叠中的所有交换机进行管理和维护。
应用场景
通过使用堆叠、集群技术结合链路聚合技术可以简单构建高可靠、无环的园区网络。
扩展端口
通过交换机堆叠/集群,增加设备,同时也增加端口数量。
当接入的用户数增加到原交换机端口密度不能满足接入需求时,可以增加新交换机与原交换机组成堆叠系统扩展端口数量。
扩展带宽、冗余备份
需要增大交换机上行带宽时,可以增加新交换机与原交换机组成堆叠系统,将成员交换机的多条物理链路配置成一个聚合组,提高交换机的上行带宽,同时形成设备间备份和链路的跨设备冗余备份,增加可靠性。
简化管理
两台设备组成集群,虚拟成单一的逻辑设备。简化后的组网不再需要使用MSTP、VRRP等协议,简化了网络配置,同时依靠跨设备的链路聚合,实现快速收敛,提高了可靠性。
推荐架构
通常:接入层、汇聚层盒式交换机采用 Stack 技术;汇聚层、核心层交换机采用 CSS 技术。
在逻辑交换机之间使用链路聚合技术,无需部署STP、VRRP实现高可靠性。
实现高可靠性的同时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同时传输流量,链路利用率得以提升。
参考文献